2011/01/23

蒙古族後裔隱居泉州深山五百年 稱祖先為木華黎

20110118_094847他們隱居泉州深山500多年,現有1973人目前,當地政府決定將他們居住的地方開發建設成特色村寨。

姓「出」,卻500多年沒出過深山。
他們是一群蒙古族後裔,卻不懂得怎麼將蒙古包撐起。
他們的風俗與漢族無異,卻不過元宵節。
他們的祖先是誰?為什麼深藏在泉州市泉港深山裡頭?
近日,記者驅車前往泉州市泉港塗嶺小壩村,探尋這個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。


閩最大蒙古族聚居村
藏身泉州泉港深山裡


在324國道泉港塗嶺段的路旁,有一塊通往蒙古族聚居村的指示牌。由於沒有專門去小壩村的巴士,只得雇上一輛摩托車,從指示牌旁邊的水泥小道駛進,在蜿蜒盤旋的村道上前行5.3公里後,終於來到了小壩村。
這次要拜訪的老人叫出其英,今年六十八歲,居住在小壩村甘蔗林自然村。這個寧靜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,屋舍依山而建,錯落有致,在綠樹的環抱下,生機盎然。


「這裡是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。」出其英說,小壩村的蒙古族村民佔福建省蒙古族總人口數的90%以上。


他們的祖先木華黎
曾是元朝開國元勛


「我們的祖先是元朝的名將木華黎。」出其英老人說道。
據瞭解,木華黎出生於公元1170年,原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別乞的奴隸,在撒察別乞被處死後歸順成吉思汗。後輔佐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,因屢建戰功被封為左軍萬戶長,後加封為征金大元帥、太師國王。經6年征戰,木華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,於公元1223年4月班師歸途中,病逝於山西聞喜縣。


隨後,出其英從自己的屋裡拿出了一本《燕山出氏族譜》,族譜用舊報紙和紅色塑料袋層層包裹著,族譜的內頁泛黃,有的甚至已經缺失。
根據《燕山出氏族譜》記載,出氏一族的始祖是元朝太尉納哈出。而在《元史》和《明史》中記載,納哈出是木華黎的第九代後人,元朝滅亡後,納哈出降明後又反明,反了又降,幾經反覆。明太祖看他是元朝名將的後代,便讓他回蒙古去。


後世隱居山林避難

20110118_094927
為紀念始祖改姓「出」
納哈出回蒙古後,又在金山聚兵反明,幾次進兵遼東。明朝大將馮勝率領大軍圍攻納哈出,納哈出又投降了。明太祖再次寬恕了他,還封他為海西侯,讓他跟著傅友德征戰雲南,結果死於途中。


元末明初,納哈出的長子察罕隨明太子朱標的妻舅藍玉造反被殺,次子佛家奴是姜鄧氏所生,當時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。佛家奴怕受哥哥牽連誅九族,便去掉父名「納哈」二字,單取「出」字為姓氏,並棄官隱居泉州,其後代一直隱姓埋名,低調行事。


據出其英老人介紹,家族脈絡的傳承只是通過口耳轉述,不敢修族譜,直到明朝被清朝取代,隱居深山的出姓族人才逐漸出來。兩代後,他們又由象獅遷居塗嶺新厝鄉。出氏在新厝又傳了兩代後,感到難以發展,由出光育(出姓塗嶺小壩始祖)再從新厝遷居惠安縣十都樟市鋪(今福建泉港區塗嶺小壩洪厝坑)。從此,出氏在此默默地繁衍生息。


隱居深山500多年後
因一本族譜引起關注


《燕山出氏族譜》具體是在什麼年代寫的,出其英老人也不知道。他說,這本族譜是他上初中時從太公手上傳下來的。


民國時期,出其英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,分別分到塗嶺的甘蔗林、樟角、前歐的三個族人手中保管。其中,原件和一份副本就在出其英家中。
後來,「文革」時期,族譜成為除「四舊」活動的對像。當搜查族譜的人到來時,出其英將手抄的副本交出,並偷偷將原件保留了下來。


十幾年後,自己仍留有族譜原件一事,出其英深埋心底,連家人都不敢說。直到1982年前後,家族中人隱約猜到出其英手中保存著唯一一本《燕山出氏族譜》,並請來同族長輩勸說,最後,出其英將珍藏已久的族譜拿出。


1985年,惠安縣政府組成縣、鄉、村三級聯合調查組(當時,小壩村為惠安縣轄區),深入出姓聚居地小壩村進行實地調查,對出姓族譜、家譜、宗祠府第、墓地墓誌作了詳盡考察,並根據國家民委(81)第601號文精神,作出《關於恢復塗嶺鄉小壩村出姓群眾為蒙古族的決定》,使隱居山林500多年的出姓群眾恢復為本來民族。


風俗習慣與漢族無異
奇怪的是不過元宵節

20110118_094940
小壩村的洪厝坑是當地一個最大的有蒙古族人居住的自然村,4日下午,在出氏家廟旁,除了幾名老人圍坐在石桌椅上閑聊,村裡幾乎見不到一個人。


今年80歲的出聰木介紹,出氏族人雖然是蒙古族,但居住在深山裡已有五百多年,與漢族人通婚,一起生活,生活習慣早已經漢化。


他說,目前出氏族人的民俗與當地漢族的各種習俗大同小異。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等,是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幾個節日。除此之外,還有農曆七月初七、農曆十月廿九等,也是出氏族人的喜慶節日。


出聰木老人介紹,與當地漢族人不同的是,出氏族人不過元宵節。有人猜測,這或許是因為元宵與「元消」諧音,出氏祖上作為元朝功臣,對此有所避諱。


小壩村籌資興建
蒙古族特色村寨


由於經濟來源單一,主要靠種地,且村子藏在深山裡,不少不滿現狀的村民紛紛到外地打工、定居。泉港區統戰部林進輝先生介紹,這些村民往往只有到週末才會回到村子裡,而平時,村裡基本上沒有人。


林進輝說,小壩民族村地處泉港西北部山區,毗鄰莆田市,是泉港區後花園建設的重要區域,全村方圓7平方公里,有8個自然村、人口2558人。其中蒙古族人口1973人,佔全村人口的78%。


林進輝介紹,小壩民族村有著獨特的山地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,為進一步促進小壩民族村的發展,立足該村的區位和資源優勢,區委、區政府決定開發建設小壩民族特色村寨,走特色旅遊經濟發展道路。
目前,民族特色村寨的整體規劃正在籌備當中。